近日,世界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。
中山大学校长高松(左)为张益唐(右)教授颁发聘书
据中山大学,张益唐是世界顶级数学家,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,1982-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、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,攻读硕士学位。1992年毕业于普渡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,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“孪生素数猜想”,并在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朗道-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。
据介绍,张益唐此次已举家搬迁回国,受聘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。
在张益唐回国任教的同时,一份张益唐的简历也引起广泛讨论。
在张益唐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导的个人简历中,他在工作简历部分,将自己1992年8月至1999年7月在快餐店赛百味打零工的经历写入,而在此之前,他在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。1999年11月后进入美国新罕布夏大学,担任讲师,2013年6月晋升教授,2016年1月转任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教授,直到此番回国。
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评论张益唐的打零工生涯时表示:“人生路上果然没有坦途,数学大咖也免不了打零工。”
1985年,张益唐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,攻读博士学位,但在毕业之后生活一度陷入困顿,直到1999年才重回学术界。2013年,时年58岁的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之后又在“朗道-西格尔零点猜想”上取得研究突破,这被认为是近50年来数学界最惊人的成就。
近十年间,张益唐多次回国,应邀进行公开演讲和授课。2023年12月,北大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庆活动期间,他还曾回到母校访问,期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、90后学者韦东奕等人交流。
2024年10月10日,张益唐现身知乎,作答“绝大多数的数学难题在生活中是用不上的,为什么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求解?”,吸引专业人士和知友们围观讨论。
张益唐表示,数学反映的是人的一种本性,“人是有‘求知’本性的,而这种‘求知’本性,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”。
曾给年轻人提出建议:希望胆子大一点
在相关知乎回答中,张益唐希望年轻人胆子再大一些。他表示:
和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交流时,我把几个正在考虑的问题告诉了他们。我给出了三个问题,第一个最难,但是要能做出来是最了不起的,第二个相对容易一些,第三个是希望给同学们作为思考。但是我多少能感觉到,他们对于第一个问题更为畏葸不前,可能是因为不太自信——别人没做过的课题,我来做的话能做出来吗?可是话说回来,所谓创新,不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吗?
即便如此,我对他们还是有信心的。在当前国内的教育体系下,高校能够招收到一大批优秀且有天分的青年学生。但我还是有句话:选拔不等于揠苗助长。太过刻意,目的性太强,反而不好。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年轻人说,将来一定要去得这个奖那个奖,那样搞不好反而是害了他们。
另外,不要设定标准答案,很多时候规定得过多,反而使得学生不敢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。只要教学方式合适,有足够的启发性,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,我相信很自然就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国研究者。
中国青年报(ID:zqbcyol 整理:张小松)来源:广州广播电视台、中山大学、环球网科技频道、知乎等。